刘基,字伯温,出生于浙江温州市文成县南田乡(古时隶属处州青田县),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及文学家,更是明朝开国的重要功臣。在洪武三年(1370年),因其卓越功绩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诚意伯。刘基以其非凡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,他不仅对天下大势有着深刻理解,更能在危急时刻迅速作出决断,其深谋远虑往往出人意料,令同僚难以揣测。朱元璋曾多次将他比作汉朝名相萧何,赞誉他为\"吾之子房也\",足见对其才能的认可与倚重。
在文学领域,刘基与宋濂、高启齐名,被后世并称为\"明初诗文三大家\"。民间广泛传颂着\"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\"的谚语,生动展现了他在人们心目中智勇双全的形象。因其超凡的预见能力和运筹帷幄的才能,刘基更被赋予\"神机妙算\"的美誉,成为智慧与谋略的化身。
1. 旱斯具舟,热斯具裘。
在遭遇大旱之时,智者会未雨绸缪地准备船只以防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;在炎炎夏日,亦会提前备好御寒的皮袄以应对严冬的侵袭。这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:久旱之后往往伴随暴雨成灾,酷暑过后必有凛冬将至。若只满足于眼前的安逸而缺乏长远规划,当危机骤然降临,必将陷入手忙脚乱、追悔莫及的困境。
2. 多能者鲜精,多虑者鲜决。
那些看似样样精通的人,往往难以在某一领域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;而过分瞻前顾后、思虑过多之人,则常常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,错失良机。这提醒我们既要专注精进,又要培养当机立断的魄力。
3. 人情旦暮有翻复,平地倏忽成山谿。
世间人情冷暖变幻莫测,朝暮之间可能判若两人;看似平坦的大地也会在转瞬间隆起为高山、凹陷成深谷。这警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,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。
展开全文
4. 自是行人行不得,莫教空恨鹧鸪啼。
漂泊在外的游子常因思乡情切而愁绪万千。但若归途受阻,切莫将满腔怨愤迁怒于鹧鸪的啼鸣,这不过是徒增烦恼的无谓之举。此句道出了游子应当理性面对困境的智慧。
5. 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
某些事物外表光鲜如金玉,内里却腐朽如破败的棉絮。这生动揭示了表里不一的虚伪本质,告诫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警惕那些华而不实的人与事。
6. 虎之跃也,必伏乃厉。
猛虎在发起致命一跃前,必先俯身蓄力,待时机成熟方才雷霆出击。这形象地阐释了\"蓄势待发\"的深刻哲理,提醒我们成功需要充分的准备与耐心的等待。
7. 白云在青天,可望不可即。
高悬的白云虽美丽动人,却永远可望而不可即。这既是对美好理想与现实距离的诗意表达,也暗喻人生中那些看似触手可及却终究难以企及的追求。
8. 安得普天休战伐,不令竹箭困输供。
诗人发出深沉慨叹:何时才能让天下永息干戈,使百姓不必为筹措军需而疲于奔命?这与杜甫\"安得壮士挽天河,洗尽甲兵长不用\"的和平理想遥相呼应,体现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。
9. 落日下前峰,轻烟生远林。
夕阳缓缓沉入远山怀抱,薄暮时分,袅袅轻烟自林间升起。这幅恬淡悠远的山水画卷,以简练笔触勾勒出令人神往的田园诗意。
10. 智不自智,而后人莫与争智。
真正的智者从不炫耀才智,正因如此,后人永远无法在智慧上与之比肩。这揭示了\"大智若愚\"的至高境界,强调内敛自持才是智慧的真谛。
然而,这位洞悉天机的智者却未能善终,其结局令人扼腕叹息。连\"黑衣宰相\"姚广孝都评价他虽才智超群,却终未能得偿所愿。洪武八年(1375年),年迈体衰的刘基病重难行,朱元璋派胡惟庸携御医诊治。谁知服药后腹中竟如拳石梗阻。次年二月,抱病的刘基面见朱元璋,委婉提及御医诊治后病情反重,却只得到几句敷衍安慰,令他心寒不已。三月末,朱元璋下诏令其长子刘琏护送返乡。弥留之际,刘基将毕生心血《天文书》交予长子,郑重嘱咐:\"待我去世,即刻将此书呈交皇上,自此我刘氏子孙永不得研习此书。\"这番临终嘱托,道尽了一代谋士的无奈与悲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